日本商談文化與台灣有何不同?從「接觸方式」到「決策流程」的實際差異

商談與拜訪

台灣企業在與日本企業進行商談時,常會因為文化差異而感到困惑。雖然雙方都重視效率與專業,但實際互動模式與決策流程卻有很大不同。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,可能會在無意間錯失合作機會。


接觸方式的差異:台灣重簡潔,日本重面對面

在台灣,多數人傾向避免過度打擾對方。若能透過 email 或 LINE、微信等簡訊工具完成溝通,通常不會特別安排拜訪,甚至認為頻繁見面可能造成對方負擔。

但在日本,「會面」本身就是建立關係的過程。所謂「面と向かって話す(面對面談話)」或「膝を突き合わせて話す(面對面深入交談)」這類表達,說明了面對面接觸在溝通中的重要性。透過實際拜訪,彼此才能更放心開誠布公,討論也會更深入。對日本客戶而言,拜訪幾乎是不可省略的一步,尤其在剛建立關係的階段。


決策流程:日本以內部共識為主,台灣重當場決斷

在台灣的商談中,若產品符合需求且價格合理,現場就能拍板定案的情況並不罕見。即使現場無法決定,對方也會在短時間內以 email 或電話方式回覆決定。

相對來說,日本的商談更像是「了解與觀察的場域」,並非馬上拍板的場合。即便對方當下表現出高度興趣,也常會說「我們會帶回去討論」或「需要再與內部確認」,這在日本是很常見也合理的流程。實際上,做出決策的人可能並未出席會議,而是交由整個團隊或上級部門來共同審議。


檢討會文化:日本更重實證與比較

部分日本企業會在內部舉辦「検討会(審查會)」,將多個品牌的樣品實際使用、比較後,才決定最終導入的產品。這種方式特別常見於文具、生活用品、美妝等領域。除了商品本身的機能,也會評估包裝設計、品牌形象、提案資料的完整度與訴求力。

台灣也有透過寄送樣品來供客戶評估的方式,但整體來說,現場決策的機率較高,檢討會則不如日本那樣制度化、流程化。


其他常見差異

  • 主動追蹤的方式不同 台灣客戶常會主動以訊息或電話聯繫進度,日本則偏好有禮貌地等待賣方 follow up。若日方長時間未回覆,台灣賣方也不應頻繁催促,反而要尊重他們內部協調所需的節奏。
  • 會議中的沉默並不代表負面 日本人在會議中較少即時表達意見,尤其在不熟悉的合作初期。沉默不代表否定,而是思考與保留。台灣人則習慣以回應互動來展現興趣,這是風格上的差異。
  • 拜訪次數=誠意與信任感的累積 日本人對於「定期拜訪」相當看重,即使沒有重大更新,單純來打聲招呼、關心銷售狀況,也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。反之,若長期僅靠 email 溝通,對方可能會懷疑品牌的重視程度與穩定性。

結語

若台灣企業能理解並尊重日本商談文化的差異,並針對「拜訪節奏」、「決策流程」、「檢討會習慣」等細節做出調整,不僅能提升合作成功率,也更容易在長期經營中建立穩定且信賴的合作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