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關注這個問題?
許多台灣品牌夢想進入日本市場,因為日本消費者對設計、美感、品質的追求與台灣類似,甚至更加講究。可愛與洗練風格並存的審美多樣性,讓海外品牌擁有一定的市場接受度。
然而現實是,大部分品牌在實際運營中受挫。展會參加了、代理店也談了,但交易就是沒辦法成案。問題不在產品,而是在策略、執行與理解的落差。
真正的問題在哪?
1. 交易結構上的障礙
海外品牌想進入日本,多半需透過代理店或貿易商。但沒有代理店,小型零售商通常無法自行進口。即使代理店感興趣,也需評估品牌調性、產品定位、風險負擔,才能決定是否合作。
→ 在日本,品牌調性雜亂(價格層混亂、品項雜多)會被視為「格調不高」,更難被納入通路。
2. 商品說明與視覺呈現不足
即使商品本身優秀,但若包裝說明僅有外語,無法快速說明產品特點與使用場景,買家將無從了解價值。
例:曾有一家使用特殊纖維製作餐具的品牌,產品雖具特色,但無法明確傳達「這能為消費者解決什麼問題」,最終反應平平。
→ 沒有明確的「訴求點」=難以說服買家進貨。
3. 價格策略錯位
日本買家與消費者對價格極度敏感,即使是熱銷商品,若價格稍有上調也可能立即失去市場。若海外品牌缺乏成本控制策略、未事前了解市場行情,即使產品再好也賣不動。
怎麼辦才好?
✅ 預先準備交易框架
若尚無日本代理,考慮與像 100percent 這樣的公司合作,提供日本在地倉儲與報關支援,降低代理商顧慮,讓「先試賣」變得可能。
✅ 強化商品傳達力
- 使用日本語說明書與標籤
- 視覺設計與品牌故事要直擊消費者感性需求
- 若可,製作短影片介紹產品特點與使用情境
✅ 經營Instagram,打好前哨戰
- 發佈高質感圖片與影片
- 使用日文 hashtag吸引日本買家主動接觸
- 展會前就讓品牌出現在潛在客戶視野中,提高認知度
✅ 拜訪與關係維繫
在日本,面對面建立信任是基本功。不論是展示會後續,或成案後的追蹤,都需積極拜訪、關心販售情況,才能長期合作。
✅ 價格設定需超前部署
- 研究類似產品價格範圍,設定合理而非僅僅「可接受」的價格
- 改版、簡化包裝、尋找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產方式 → 目標是:維持競爭力又不失品牌形象
現在可以做什麼?
🔹 列出你的產品賣點與可能解決的消費者問題
🔹 檢查商品說明與包裝是否容易理解
🔹 準備日文版本的 Instagram 貼文與 hashtag
🔹 找尋物流夥伴或代理對象,思考是否能「先小量試賣」
🔹 想一想:你的品牌,是否準備好了「被理解」?
尋求進一步協助?
100percent 曾與台灣設計研究院(TDRI)合作參與日本市場調查與展會諮詢,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。
目前我們提供:
- 日本市場導向的品牌與包裝建議
- 報關、進口與在地倉儲支援
- 通路開發與商談、展會的語言與營運協助
我們希望協助更多品牌真正理解日本、並踏實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