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為什麼賣不動?商品說明與視覺表現的落差

品牌行銷與溝通策略

傳達不清:商品是什麼,看不懂!

對台灣品牌而言,進入日本市場時經常面臨一個問題:商品外觀讓人無法一眼了解這是什麼東西,有什麼用途。

日本消費者習慣「看到就懂」的商品。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理解說明,如果需要讀完說明才能了解,那多半會直接放回架上。

例如,一個商品如果有多種功能,建議透過包裝或POP清楚地展示每一個使用場景,或者用短影片、圖片展示實際使用方式。這樣即使是第一次看到商品的買家,也能夠一目瞭然。

使用說明書看不懂、就不會賣

即使商品本身不錯,但如果說明書只有英文或中文,日本的通路與消費者都會產生疑慮。最理想的做法是為日本市場製作專屬包裝與日文說明書,這會讓買家覺得「這品牌對日本市場很重視」,也更願意合作。

但反過來說,若商品本身設計簡單、辨識度高,保留英文包裝也可能展現國際品牌感,反而有加分效果。重點還是在於:能不能一眼看出用途。

包裝與商品的價值不對等

許多海外品牌犯的錯是:包裝太高級但商品本體很普通,或是商品很優秀但包裝太陽春

前者會讓人有「拆開有落差」的失望感,後者則會錯失原本應有的價值感。特別是如果是禮品用途的商品,那包裝設計要讓人「送出去有面子」,這點非常重要。

另外,日本市場普遍偏好簡潔、清爽的設計,白、灰、淺色調比鮮艷的原色更受歡迎。尤其是功能不直觀的商品,建議在包裝上加入簡單的圖示、說明或使用照片來補足資訊落差。

SNS與POP的照片傳遞錯誤形象

很多品牌在社群媒體或POP上推廣商品時,選用了低質感的圖片,使得明明是精緻、有設計感的商品看起來很廉價。

圖片不僅是美觀的問題,它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認知。高價商品要搭配高質感的拍攝風格與文案,才能正確地塑造品牌形象。